蒋士棋╱北美智权报 编辑部
如果要选2014年中国知识产权界十大新闻,「北上广成立知识产权法院」绝对是第一名。虽然时程上台湾比大陆更早设立智财权专责法院,但是与柯文哲遴选台北市府小内阁同样严格的遴选机制,让这三个知识产权法院刚设立就获得一片好评。比较起来,台湾的智慧财产法院,可能得再加把劲了。
「要让侵权人赔到不敢再侵权!」说出这句重话的,是中国第一个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宿迟。从1976年开始参与法律工作的他,在中国大陆的法律实务界已经有将近四十年的审判经验,而在出任新职前,宿迟是北京第二人民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2014年8月底,中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确定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法源依据;到了11、12月,北京、广州、上海的知识产权法院就相继成立并开始运作。未来,这三个城市中,原本散落在各法院的知识产权法庭将会撤销,由这三个新设立的专责法院接手。
当外界都把设立专责的知识产权法院,当成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的重要里程碑时,其实早在20年前,中国的法院体系中就有知识产权专责法庭的设置。北京务实知识产权发展中心主任程永顺表示,1993年时,中国第一个知识产权法庭在北京市中级法院成立,刚就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的宿迟,过去也曾经是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
随后到了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也成立了知识产权庭,从地方到中央建立了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完整体系,也从这一年开始,在上海浦东法院的知识产权法庭试行知识产权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模式,至今已有6个高级人民法院、75个中级人民法院以及80个地方人民法院实施这种三合一审判。就这样来看,中国大陆在智财权的法治基础建设上,反而走得比台湾更快。
成立专责的知识产权法院后,编制上新增了技术调查官和法官助理两项职务。前者的工作是协助法官了解艰涩的专业技术知识,并向法官提供裁决时所需要的技术意见;后者的职责则是协助法官准备开庭前的法律资料,并主持控辩双方的庭前调解,开庭时也有提请审判长发问的辅助调查权力。但种种特色之中,最让外界注目的,还是知识产权法院法官的遴选机制。
最值得关注的,是法官的遴选过程。在过去20年中,遍布中国各地的知识产权法庭培养了不少专职的知识产权法官,例如光是北京的三个中级法院就有71名,但经过遴选之后,明明知识产权法院有30名的法官编制,但最终仅仅录取18名;有些没被选中的法官还宁愿降级成法官助理,只为了能继续参与知识产权的审判工作。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遴选更严格。为了杜绝人为因素,除了委员会主任外,得从24人的大名单中随机抽签选出8人组成遴选委员会,而且每届法官遴选前都得重新抽签。此外,在候选人资格上更订下了超高标准,例如要求至少要有500件以上的审案经验。结果全广东省只有26个法官报名,而能通过资格审核、进入面试阶段的只剩11人。
台湾在2008年时就已经设立智慧财产法院,确实走得比大陆快,但除此之外,实在很难说领先大陆多少;例如《智能财产法院组织法》第13条就写明,只要实任法官或检察官2年以上即具备任用资格得参与遴选,门坎比大陆低了许多;再者,台湾的智慧财产法院也设有技术审查官,但因为来源有限、待遇也不高,缺额情况相当严重,法官在判决时也更难掌握技术问题的核心。面对来势汹汹的大陆,台湾的智财法院不能再原地踏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