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5到1∶1.7,十余年来,我国学术版权输出引进比例大大优化,下一步该怎么走?昨天在沪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上,不少国内外学术出版机构负责人谈到,以前一批国际公司仅将中国视为图书销售的重要市场,但现在更多的西方出版巨头愿意在中国组稿、策划学术主题,把中国的学术资源当做一个富矿去积极介入开掘。
“这种可喜变化是值得庆幸的。”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说,有大批国外知名出版公司和中方合作,是保证中国版权输出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同时,他也指出,目前国内学术出版理念,更多停留在简单地把学术成果转化为出版物,“这点我们不妨借鉴下二战后的美国,他们一直强调把知识文化传播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去开掘生产,换句话说,知识是和石油、煤炭一样重要的资源,当围绕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转化、传播都跟上后,学术出版的生命力才会愈发长久”。在论坛上,44家中外学术出版机构发布“上海共识”,以在全世界出版传播当代中国学术精品、推动中国学术出版更有效率地“走出去”为己任,努力提升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前沿研究成果不能限于高校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中外出版业的融合与创新”,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在规划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高级阶段。会上,有学者指出,知名高校是学者云集的场所,每天都在产生众多领域的成果,但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不能只局限于高校墙内,将优质的前沿命题智慧结晶,转化为精心策划的丛书,正是国内学术出版亟需关注并付诸实践的。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日前推出“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这套丛书第一期就囊括了原子核物理最新进展等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多是中科院院士以及物理研究代表专家。该社社长韩建民指出,出版社紧紧依托上海交大乃至中国学术界,充分规划、挖掘、整合学术内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术出版优势。此前,“大飞机出版工程”填补了出版领域空白,引起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关注,至今累计输出9种图书的英文版权。韩建民说,正是在高端图书项目的锻造下,出版人逐步摸索出一条可行的学术图书出版之路。
学术资源翻译传播需精益求精
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在会上谈到,把犹太人在中国这个课题推向世界时,他曾做过一本犹太人在上海双语画册,每年销售稳定。结果这本书出来后,各地的犹太人在哈尔滨、犹太人在天津……纷纷出版,但在具体编撰、翻译上都有所欠缺,“这也提醒我们,学术出版的前提是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只有在学术资源翻译传播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才能有效地传递国内学术研究的真实面貌,赢得国际上的业内尊重与认可”。
昨天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课一练》英国版发布。有学者认为,这一系列根据英国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了细节修改,主动与国际接轨。《一课一练》的输出,不仅是学术出版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文化、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这意味着中国教育类图书从此进人英国主流市场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