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互联网界的标志性企业“小i机器人”日前决定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诉,坚决继续与苹果公司的专利较量。过去3年,这两个体量相差甚远的对手缠斗不止,“苹果”连输两阵后赢得了2周前的一次重要诉讼。
“果粉”也许会为最近的这份判决高兴;而国内软件、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者却有些担心:专利是否还能有效保护互联网创新?
当中国创业者逐渐具备与跨国巨头抗衡的技术实力时,“小i机器人”的案例似乎可以为其他敢于叫板“巨无霸”的“小个子们”探一条路。
“苹果”意外“逆袭”引发最终申诉
2012年,“小i机器人”将iPhone的语音助理机器人Siri告上法庭,要求对方停止侵犯己方专利。作为回击,“苹果”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小i一项发明专利“无效”。“苹果”非常看重这场专利无效之争,但国知局2013年的决定让“苹果”失望了。就此,“苹果”将国知局告上法庭,却被北京一中院驳回—这就是“苹果”最初连输的那2场。
小i是上海互联网最知名的创业企业之一,拥有上亿用户,被视为中国机器人技术的代表。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今年发布的一项报告认为,小i与IBM的沃森是目前全球最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被“苹果”攻击的是小i专利库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一项,该专利2004年申请,2009年授权。小i创始人袁辉认为,同为人工智能系统的Siri,其技术几乎对小i构成了完全的侵权。其实,时间就是明证:Siri公司2007年才成立,2010年被“苹果”收购,技术被组合进了iPhone。
连输2场的“苹果”,却在专利无效案的二审中胜出。两周前,北京高院终审裁定,要求国知局重新审查小i专利的有效性。小i方面的律师、上海大邦律所合伙人袁洋说,国知局通常须根据法院判决修改此前维持小i专利有效的决定。尽管在2013年,该决定被评为中国年度十大专利复审案,表明了国知局对该案处置质量的信心。
袁洋表示,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决定向最高法申诉,近日就将正式递交文件。最高法通常会在3个月内举行听证会,全部申诉流程走完可能要6到9个月。
有望为软件专利提供重要判例
“苹果vs小i”的“三番战”被中国的知识产权界、科技界高度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贺樑表示,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将来有可能成为所有信息系统的标配,因此小i专利权的归属事关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果专利被宣告无效,有可能使我们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反而落到后面。”
知识产权研究界也认为,北京高院的判决对专利的权利人提出了超出《专利法》的要求,使得他们很难完全符合专利技术披露的标准。袁洋说,正因看到这些法律问题,他们才决定启动申诉。
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多年,我国并不承认软件专利,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变。小i的这个软件专利属于国内首批,从申请到授权历经5年,是一般专利申请耗时的2倍。如果专利无效判决生效,对软件行业绝对是个坏消息。由此,袁辉日前表示,他现在有一种为了中国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将官司继续下去的使命感。
小企业需要更平等抗争环境
除了为软件和互联网界探路,这场诉讼的走向应该对中国更多创新型企业有借鉴意义。
贺樑说,中国在部分高技术领域已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在超越的过程中,势必会与现有格局发生冲突,与巨头的专利战也许会成为常态。
袁洋在知识产权领域有多年经验。他说,中国企业过去一直是被告,现在也许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原告。但他也说,历史上国内企业起诉跨国公司的专利侵权案,大部分都输了。
无论小i胜负如何,如何帮助创新企业和创业者用好专利,如何为他们提供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应该是政府和社会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